宏观经济管理

  • 经济的成长要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正> “七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换的关键时期。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一个鲜明特点,是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坚持把科技进步和智力开发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进一步使我国经济的成长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墓础上。

    1986年06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宋平同志谈科技攻关问题

    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宋平,最近在“六五”科技攻关总结表彰大会上谈了科技攻关问题。现摘要刊登如下。

    1986年06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柳随年关于制订科技发展规划大纲的讲话

    最近,国家计委召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主管计划工作的负责同志会议,部署制订到二○○○年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大纲。国家计委副主任柳随年在会上作了讲话,现摘要刊登如下:

    1986年06期 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 张寿谈“七五”科技攻关内容和政策措施

    “六五”国家科技攻关总结表彰大会领导小组组长、国家计委副主任张寿,最近在计委、经委、科委,财政部联合召开的“六五”科技攻关总结表彰大会上,讲了“七五”科技发展问题。现摘要刊登如下:

    1986年06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国家计委研究制订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纲

    <正> 国家计委最近召开会议,研究制订到二○○○年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纲,确定在工作步骤以上科技规划为先导。 国家计委认为,制订规划必须深入研究我国国情的基本特点。我国人口多、国土大、耕地少,人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工业有相当的基础,但技术水平、管理水平

    1986年06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科研面向生产的几种新形式

    郭森

    <正> 中共中央在《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为我国科学技术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在贯彻这一改革的精神中,出现了许多加速科研成果向生产转化的新形式。

    1986年06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计划体制改革模式的几种设想

    岳东

    <正> 中国计划学会、国家计委计划经济研究中心、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和山东省计委,于五月四日至八日在山东省泰安市联合召开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及计划体制改革模式”专题讨论会。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研究、教学人员和计划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共90多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对计划工作和理论所面临的问题,计划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商品经济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的市场体系和计划

    1986年06期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谈谈加强和改进宏观经济管理

    周叔莲

    <正> 增强企业活力和改进宏观经济管理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从当前情况看,必须十分重视加强和改进宏观经济管理,以便保证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康发展。怎样加强和改进宏观经济管理呢?下面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一定要重视计划工作,加强计划管理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龙头。陈云同志

    1986年06期 16-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 对改革商品流通计划体制的探讨

    王奇华

    <正> 今年初,赵紫阳总理在全国计划会议上说:“在企业扩权的基础上,从生产、流通等方面的需要出发,企业之间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横向联合。这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新事物”。这种新事物的出现,必将引起流通体制、计划体制的新变化。适应这种形势,改革流通领域的计划管理体制,对于推动我国计划管理体制,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986年06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编制国际收支计划的有关问题

    孙建林

    <正> 赵总理在《关于制定“七五”计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指出:“七五”计划能否实现的又一个关键,是要创造更多的外汇,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根据这一精神,我国从“七五”开始,编制国际收支计划,这对于从宏观上掌握整个国家对外经济的全貌,有计划地发展同世界其它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经济往来,促进国内四化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86年06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关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总量测算方法的研究

    游宏炳

    <正> (一)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比如一年)全部生产要素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即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定时间内社会用于投资和消费的货币支出所形成的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中心问题。加强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管理,首先需要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进行测算。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观察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

    1986年06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从温州农村资金市场看发挥银行主渠道作用的必要性

    李福臣 ,王相品

    <正> 近几年来,温州农村资金市场发展很快,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目前看法不一。最近,我们到温州市对农村资金市场情况进行了调查,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现介绍一些情况,并谈谈我们一些初步看法。 一、农村资金市场活跃 温州农村资金市场是由多渠道多层次构成的,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

    1986年06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动态与信息

    <正> 四月二十八日至五月三日,国家计委和国务院经济调节办公室在武汉联合召开了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上海、武汉、北京、沈阳、广州、杭州、重庆七市及江苏、湖北两省的同志。与会代表分析了当前各地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情况,认为目前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悬殊主要表现有:1.个体经营中,夹杂着投机经营、偷税漏税等因素,致使

    1986年06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社会保障号码制度

    陈望涛

    <正> 实行社会保障号码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给每个公民颁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识别号码,根据这个号码建立该人的社会保障等有关方面的档案,以利于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管理社会保障工作。社会保障号码的结构有许多种,如美国、加拿大采用9位数字代码,西德是10位数字代码,法国是13位数字代码。社会保障号码一般由地址、出生年月日和个人注册码组成。

    1986年06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印度外汇管理方面的一些情况

    李永新 ,马恒菊

    <正> 一、印度的外汇法令、政策和体制特点 印度一九四七年独立后,政府正式颁发外汇管制法令,一九七三年九月修订实行至今。 外汇管制的目的:一是控制外汇收支平衡;二是限制资金外流,增加外汇储备,三是保护卢比币值。 印度的外汇体制可概括为,国家集中管理,指定一批银行经营,收支以卢比结算,收汇统一结汇,用汇严格控制,余缺市场调剂。外汇管制法令、政策的实施,

    1986年06期 32-3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上半年部分报刊重要经济文章目录索引(一)

    1986年06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