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管理

特稿·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学习三中全会精神

  • 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正>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025年01期 No.495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 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金轩;

    <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部署了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

    2025年01期 No.495 11-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热点问题

政策建议

  • 加快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丁金学;

    我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在网络规模、设施质量、服务水平、管理养护和功能拓展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在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等方面暴露出一些新问题。随着步入建设攻坚期、养护发力期、约束趋紧期和转型窗口期等多期叠加的新阶段,应实现“四个转变”:由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变、由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乡村拓展向城乡协同转变、由综合发展向融合发展转变,围绕优化网络体系、分域分类施策、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客运服务、发展农村物流、推进融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投融资模式等8条路径,加快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2025年01期 No.495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6K]

观察思考

  • 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指引

    徐建伟;李子文;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理论创新,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绘就世界现代化新图景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从科学理论的视角看,新质生产力是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重大成果,体现科学规律性、鲜明实践性、系统集成性、开放包容性等理论特质。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符合新发展理念、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高阶供给体系,是涵盖生产要素、配置关系、载体形态、指向标志、目标质态等不同层次的有机复杂系统。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应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系统整体性,准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论,深入推进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发展路径转型调整。

    2025年01期 No.495 31-3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5K]
  • 数字时代推动消费税央地共享改革

    续继;于潇宇;

    消费税是我国4 大税种中唯一没有央地共享的税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具有较强紧迫性。目前,我国消费税存在税收结构失衡、征收力度不足、税目调整滞后、征管难度大等问题,亟待进一步改革。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消费税改革带来新机遇新挑战,建议充分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工具,适度扩展消费税征收覆盖面,设立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央地协同办法,创新监测手段,充分发挥消费税对经济发展、税收稳定、消费培育的带动作用,更好地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和消费市场扩容提质。

    2025年01期 No.495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3K]

绿色发展

  • 推动石油产业链绿色智能化转型

    郭琎;张蕾;

    现阶段,我国石油产业链绿色智能化转型政策要求高、支持力度强,生产方式逐渐转型、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面临安全经济、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等新要求。下一步,石油产业链转型发展既存在政策环境、产业基础和市场预期的利好机遇,也面临技术融合、数据利用、创新转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短板和挑战。建议以安全供应为前提,以低碳发展为关键,以转型升级为核心,积极促进技术融合,着力夯实数据基础,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优化完善资金支持,切实加强人才培养,坚持安全、经济和绿色智能化统筹的转型发展之路。

    2025年01期 No.495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8K]
  • 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谢泽宇;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重大变革。截至2022年底,我国绿色产业企业数量已增至938万家,较2012年增长了约11倍。这一显著的增长体现了我国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高生产成本、市场需求不足以及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绿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对此,应优化绿色产业政策环境,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扩大绿色消费市场,加强技术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间绿色产业均衡发展。

    2025年01期 No.495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0K]

区域协调

  •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西部大开发

    罗亮;陈婷;徐政;

    西部大开发是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当前,西部大开发面临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智慧治理合作协同困难、新兴数字产业发展不强等问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新的契机,能够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形成产业发展新思路,探索服务新模式,开拓智慧治理新道路。实践证明,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完善产业分工体系;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加速东西发展融合;以基础设施为依托,降低企业发展成本;以协同管理为动力,打造智慧治理模式,有效推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2025年01期 No.495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探讨研究

  • “一带一路”与经济全球化

    唐幸;张怡玲;

    近代以来的发展历史表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推进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两股重要力量。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技术创新加速演进,但全球治理体系仍不适合时代发展需要,客观上造成了“逆全球化”现象的出现甚至扩展势头。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新时代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已成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一种积极制度力量。新形势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应夯实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新型领域合作空间,筑牢风险防控基底,完善国际合作机制,共促各国“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促进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

    2025年01期 No.495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0K]

学习借鉴

  • 提升国民收入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邬琼;

    当前,我国正处于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阶段。借鉴相关国际经验,对持续提升我国国民收入、确保如期实现2035年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国际经验表明,在产业结构高端化、科技创新水平、人力资本积累、中等收入群体以及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等方面取得成功的国家,均迈过高收入门槛并推动国民收入持续增长。针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面临的瓶颈制约,建议加快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发展,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强化全球资源整合能力。

    2025年01期 No.495 76-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7K]
  • 借鉴日韩经验 积极应对农村人口流失挑战

    赵静;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构建农业强国。当前,我国农村呈现常住人口持续减少、劳动年龄人口和就业人口下降明显、老龄化程度加剧、特殊人群规模庞大等趋势性变化,由此带来的农村医养健康服务缺口较大、“谁来种地”问题凸显、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等风险挑战亟须高度关注。日本和韩国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也曾面临人口空心化挑战,在激发农村产业活力、培养新型农业劳动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出台了一些有力举措,积极应对劳动力持续流失问题。借鉴日韩经验,建议从推进农村产业振兴、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加大返乡政策支持、营造文明乡风氛围等方面综合施策,不断提高农村人口韧性,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2025年01期 No.495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