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管理

两会报道

特稿

  • 发挥城市特殊优势 系统推进城市信用治理

    连维良;

    <正>城市信用治理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信用既是一个城市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硬支撑,又是城市赓续发展的软实力,是城市的无形资本和特殊资源,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城市信用治理的理念、方法、策略,以更好助力城市信用环境和治理水平提升,更好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2024年03期 No.485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1K]
  •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

    <正>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2024年03期 No.485 16-1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政策建议

  • 增强投资内生增长动力

    林勇明;任荣荣;

    投资内生增长是市场主导、需求导向、创新驱动的投资增长,本质上是基于市场机制、由需求引导的各主体自发而非政策诱发刺激的投资增长。目前,现实中仍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性不适应从而制约投资内生增长的问题,建议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把握未来投资增长的新空间新机遇,健全包括投资主体激励机制、要素市场化机制、法治保障机制、约束与风险防范机制等在内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构建新型投融资体制,实现政府市场优势互补、投资消费协调增长、新旧动能顺利接续的投资发展新格局。

    2024年03期 No.485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5K]

观察思考

  • 积极推动高技术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杨威;郑腾飞;张于喆;

    21世纪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中西部地区地位不断上升,产业规模、利润总额、创新投入等呈持续增长态势,引领带动作用增强;东北地区地位持续下降,产业规模、利润等增速阶梯型下滑趋势明显;东部地区龙头战略地位没变,产业利润率较低、创新效率不高。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仍面临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不足、国内国际双循环衔接不畅、关键要素保障不力等问题。未来,应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4年03期 No.485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 进一步提升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效果

    崔竹;

    政府投资基金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政策工具。近年来,我国政府投资基金规模快速扩张。同时,存在投向偏离政策意图、杠杆作用发挥不充分、蕴藏风险等问题。从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的视角看,应强化整合与统筹,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提升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效果,防范风险隐患。

    2024年03期 No.485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2K]

区域协调

  • 切实做足“边”文章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实践——基于沿边9省区的实地调研

    王喆;

    沿边地区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沿边地区经济社会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还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共性问题。为此,应紧紧抓住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导向,加强党对兴边富民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沿边地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的重要功能,做到“三个坚持”;用活用好“边”的优势,做深做足“边”的文章,进一步立足区位、扩大开放、优化布局、边贸提质、吸引人才、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边疆实践。

    2024年03期 No.485 42-4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探讨研究

  • 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

    冯志波;

    数字经济作为新经济范式,以行业高渗透性和颠覆式创新特性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机遇。能够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因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宏观方向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微观方向是实现制造业的数智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其中,数智化转型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服务化转型代表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理念;绿色化转型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构建数字基建,完善数字产业,为转型提供硬件设施和配套环境;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注重制造业数智化、服务化、绿色化的微观层面的转型。

    2024年03期 No.485 4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3K]
  •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

    乔黎黎;任志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目前,我国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已取得积极成效,但在教育高质量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人才供需结构平衡等方面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合力尚未完全形成。建议聚焦人才发展问题,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人才评价激励改革,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一体化推进,为科技自立自强积蓄力量。

    2024年03期 No.485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8K]
  • 发展智慧体育 促进消费升级

    黄容;邓亚玲;潘明清;

    智慧体育促进体育消费升级,事关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实现。智慧体育促进消费升级应遵循“技术-供给-需求-组织-环境”逻辑机理,在技术上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智慧体育消费新浪潮、在供给上优化智慧体育的产业生态、在需求上搭建新消费场景重构体育消费偏好、在组织上利用平台化运营优化体育消费决策、在环境上完善智慧体育供给的制度设计。实践表明,智慧体育促进体育消费升级面临技术限制、供需失衡、消费能力不足、环境规制不健全的挑战,亟须强化体育产业智慧化应用、促进智慧体育供需精准对接、提升智慧体育整体消费能力、建立健全智慧体育制度规制。

    2024年03期 No.485 68-7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2K]
  • 创新思路增强保障超大城市主要农产品供应安全能力

    杨杰;夏勇;赵筱菊;杨历;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是牢牢端稳饭碗、应对世界动荡变革、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确保国家大局稳定的关键和基础。超大城市人口多、耕地面积少、农产品种养品类受限,保障其主要农产品供应安全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超大城市在农产品自给、流通、应急保障和食品质量安全能力不断增强,但还存在机制尚未健全、流通效率不高、储备能力参差不齐、安全管控隐患犹存等问题,下一步,应创建供需互补智慧调度等新平台、政策标准等新支撑、质检联动等机制,增强保障超大城市主要农产品供应安全能力。

    2024年03期 No.485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1K]

环球视野

  • 新形势下深化中日韩金融合作

    逯新红;

    中日韩作为天然近邻和贸易伙伴,长期以来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贸格局,伴随着经贸合作的密切,中日韩金融合作不断加深,范围不断拓展。新形势下,合作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三方在双边金融合作、区域金融合作乃至全球金融合作领域潜力巨大。当前,全球经济动荡加剧金融风险,美国拉压日韩对华“脱钩断链”与围堵,给中日韩经济金融合作带来巨大阻力和挑战,应充分考虑美国因素影响,以利益纽带拉住日韩,加强中日韩金融合作破解美西方围堵,加大对中日韩经贸合作的支撑与相互促进。未来,中日韩金融合作广阔,应深化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积极拓展东盟、RCEP和“一带一路”框架下金融合作,充分发挥我国香港的作用,加强亚洲金融安全网建设,抵御全球金融市场动荡风险。

    2024年03期 No.485 8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