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亚军;
<正>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3年党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新型城镇化作出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推进城镇化指明了方向。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了到2020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任务。
2021年11期 No.457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 吴越涛;刘春雨;
<正>县城(县政府驻地镇或街道及其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委会所辖区域),以及县级市城区(市政府驻地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委会所辖区域及其他区域),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战略任务。
2021年11期 No.457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 史育龙;
<正>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重要体现,也是有效激发投资消费潜力、扩大内需的强大引擎。当前,我国仍处于城镇化较快发展阶段,更多农村居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水平、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一方面,会推动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另一方面,可以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2021年11期 No.457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 高国力;
<正>"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进一步增强城市群和都市圈综合承载能力,率先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对于持续稳定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和扩大内需、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关键作用。
2021年11期 No.457 15-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 陈迪宇;王政;徐颖;龙茂乾;
<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群发展。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全国19个城市群的总体布局。"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分类推动19个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
2021年11期 No.457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 申兵;
<正>"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新型城市建设。这是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适应城镇化发展新阶段新形势、完善城镇化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城市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有利于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拓展投资新领域,增强投资增长后劲,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打造重要引擎。一、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标定了新时代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取向改革开放以来,
2021年11期 No.457 21-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 孙长学;刘晓萍;
<正>"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包括5亿多农村居民在内的全体人民的期盼和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有14亿多人口,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
2021年11期 No.457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 胡亚昆;宋健;刘炀;
<正>特色小镇是新生事物,地方率先探索、中央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特别是特色小镇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为全国特色小镇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不断促进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一、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建设的精神实质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印发实施,
2021年11期 No.457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 叶欠;李翔宇;刘春雨;梁洪力;
<正>县域是我国国土空间的基础行政单元,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七普及六普数据对1874个县域的人口数据和变动态势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县域常住人口稳中有降、但县域城镇常住人口在大幅上升,西部地区县域人口规模小、东北地区县域人口流失快。一、我国县域人口的总体情况2020年年底,我国县域常住人口为7.4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约53.0%,
2021年11期 No.457 3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 卢延纯;杨东;唐宏玲;李翔宇;
<正>1998年房改以来,我国房地产业进入20多年的高速发展期,全国城镇住房大幅增长,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从1998年的18.66平方米增长到了2019年的39.8平方米,居民住房需求由住得上向提升品质转变。这客观上要求房地产业及时转型升级,分析居民住房需求趋势,有的放矢,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城市土地供应结构,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
2021年11期 No.457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 孔翠芳;王大伟;张璇;闰浩楠;
城镇化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既为城镇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诸多新挑战。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既是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稳定我国经济基本盘的客观需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更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超过1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安家落户,2020年城镇化率达63.89%,城市群格局基本建立,多项重大制度改革取得积极突破,城镇化发展方式总体出现深层次变革。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镇化后期成熟阶段,总结英、美、德、日、韩等代表性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历程,深入研究城镇化与经济社会相关指标的关系,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21年11期 No.457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张蔚文;庞亚君;
浙江作为新时代全国新型城镇化方略的重要萌发地,其城镇化发展的"量"和"质"均走在全国前列,并形成"以人为核心"城镇化主线、"共奔富裕路"城镇化愿景、"大中小协调"城镇化方针、"内外双循环"城镇化机制、"政者有其为"城镇化方略等普适性经验。针对当前我国城镇化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在化"人"、转"型"、提"质"、构"圈"、"智"治等方面有重要启示。
2021年11期 No.457 49-5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 杨继;
"刘易斯拐点"研究的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化,描述的是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之间劳动力的动态转移。基于"刘易斯拐点"的理论研究表明,我国"刘易斯拐点"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具有同步性,农业部门劳动力供求、城乡收入差距、边际生产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影响,且呈现相同的变动趋势。随着"刘易斯第二拐点"的临近,农村人口转移将会达到峰值,增量逐渐收敛。为此,需要支持城镇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合理就业、继续完善配套措施提供市民化服务和开展专业化职业培训等相应政策。
2021年11期 No.457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 张晓旭;赵军洁;宋健;
城乡关系如何从二元分割向一元融合转变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命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以渐进改革的方式,经历了工业化主导的松动型城乡关系、土地城镇化主导的单向型城乡关系、新型城镇化主导的融合型城乡关系3个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演进阶段。新时代,亟待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关键是深化城乡二元要素结构的改革,尤其是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以实现城乡发展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
2021年11期 No.457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 李沛霖;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实施有力推动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大幅提升。进入新型城镇化"下半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有效应对城镇化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是我国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任务。对城市"生命体征"进行细致"把脉"可以发现,中心城市人口密度提升、疫情和极端气候冲击加深、人口快速流动、部分城市落户门槛较高、社会多元化等对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带来多方面挑战。针对新型城镇化"下半场"的新要求,应充分发挥制度和技术优势,着力提升城市服务管理能力、共建共治能力、风险防控能力,有力支撑新型城镇化行稳致远。
2021年11期 No.457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 胡智超;王昕晧;张健;黄绳雄;
增强城市韧性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回顾我国城镇化历程,城镇化质量并未与城镇化水平同步提升,韧性思维对于提高城镇化质量、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变既有对干扰及灾害事件的认知,强化灾害防控综合性、系统性和全过程性等方面。展望未来,城市韧性研究不仅要重视评估城市安全防灾能力,而且应加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判。为有效增强城市韧性,应从提高城市生存韧性和发展韧性两个维度入手,健全社区/村庄灾害防控机制,编制城市安全韧性规划,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进而保障新型城镇化有序实施。
2021年11期 No.457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 王政;
非农就业比重与城镇化率的大小关系表征着非农化与城镇化两大进程的协同性。对世界各国的研究发现,非农就业比重与城镇化率的差值呈现"扩大-波动-缩小"的趋势,在实现高度城镇化后可能逐步趋零。1985—2019年,我国非农就业比重与城镇化率的差值呈现两轮先增后减变化。这一波动,一方面,取决于非劳动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与居住在乡村的非农就业人口数量增减有关。当前,我国正在进入非劳动人口城镇化主导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同时,有越来越多非农就业人口更愿意居住在乡村。建议顺应人口流动的新趋势,完善城镇化政策体系,鼓励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安居,有序推进乡村振兴,为乡村就业非农化营造良好环境。
2021年11期 No.457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 张晓民;金卫;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推进过程中仍存在重硬轻软、重政轻企、重建轻用等一系列问题。应充分发挥我国在市场、政策和数据方面的独特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保障,提升创新能力,强化应用主导,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1年11期 No.457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 本刊记者;
<正>本刊讯安徽省蚌埠市正在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两中心,即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努力建设幸福蚌埠。蚌埠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是淮河文化、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素有"文化摇篮、歌舞之乡、山水之城"美誉,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化物流枢纽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中部地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城市。蚌埠享有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
2021年11期 No.45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 本刊记者;
<正>本刊讯贵州省牢记"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嘱托,奋力实现经济赶超进位与生态持续改善的协同共进。过去10年,贵州省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黄金十年",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赶超进位、取得历史性成就。进入"十四五"、迈向新征程,贵州省立足新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性机遇,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提出的"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重要指示要求,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1年11期 No.457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 本刊记者;
<正>本刊讯昆山位于长三角中心位置,是江苏对接上海的"桥头堡"。昆山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力打造沪苏同城第一站。不断推进城市融合。临沪是昆山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机遇。昆山主动融入上海"四大功能"和"五大中心"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城市更新,优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高水平规划建设现代城市客厅等标志性功能载体。沪昆同城化交通体系加快建设,17条沪昆对接道路已打通8条,
2021年11期 No.457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5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