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中一
<正>我们在改革初期。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几项措施一出台,把农民从管得死死的情况下放开,农民的生产极积性发挥出来了,效果很明显。农产品又适当地提了价,放开了市场,这些政策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发展到今天,光靠责任制就不行了。要有新的改革,新的对策,农业才能进一步发展。所以说,农业生产如何进一步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目前主要是农业增长势头减弱。形成农业现状,我认为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
1988年10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 周之英
<正>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为了避免重走过去‘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老路,这次机构改革必须抓住转变职能这个关键。”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这次机构改革主要着眼于转变职能”。能否彻底转变职能。这是衡量这次机构改革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现在,结合计划部门机构改革的初步实践,就职能转变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认识转变职能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机构在职能上微观管得过多、宏观调控不力的弊端日益突出。如果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不作根本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改
1988年10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 肖成俊
<正>我们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计划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入,计划观念、计划部门的职能面临着一个大的转变时期。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新的国家计委,突出特点就是转变职能。 回顾几年来计划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是:大幅度缩小指令性计划,在广泛的范围内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扩大了地方和业企的自主权;改变了管理经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做法,转向主要用经济调节手段;实行多种形式计划承包责任制。如:石化、石油、铁道、冶金、煤炭等单位的“七五”计划包干;十个城市计划单列,十二个企业集团计划单列;实行基本建设基金制,改变各级计委直接分钱的办法,成立专业投资公司。这些改革最
1988年10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马玉相
<正>理顺价格关系,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最近,中央决定,用五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以价格、工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全面配套改革,以实现从旧经济体制向新经济体制的转变。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 价格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存在着风险。能否在改革中使物价上涨幅度不致过大,避免轮番涨价,造成在新的水平上形成比价复归,关键在于要有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在当前通货膨胀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治理经济环境至为重要。
1988年10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 何廷试
<正>为了适应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需要,价格改革势在必行。但在价格改革过程中,物价上涨很猛,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的全国零售物价总水平,在连续几年大幅度上涨的基础上又上涨12.6%,上涨的幅度更大了。值得注意的是各类商品、各个地区、城镇与农村的物价部持续全面上涨。由于物价上涨很猛,生产、生活和财政等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很难相适应。 物价大幅度上涨的主要原因是: (1)社会总需求的增长超过总供给的增长。在需求中,投资需求的增长不仅造成资金紧张,而且使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消费需求的增长超过了消费资料供应的可
1988年10期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 唐海波
<正>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并且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在全社会自觉保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这两种形式和手段,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这一科学论断,不仅划清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原则界限,又进一步明确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及其结合的目标模式。
1988年10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汝守身
<正>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连续出现一些抬价抢购、争夺商品原料大战。先后发生在不同地区的有羊毛大战,红麻大战,兔毛大战,山芋干大战,茶叶大战,杜仲大战,薄荷油大战及烟叶大战等等。这些连续不断的大战,给大战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比如红麻大战。1984年,由于红麻在国际市场上紧俏,各经营单位为了争夺货源,竞相抬价,国内一些麻纺工厂为了争夺原料,也参与抬价抢购,囤积超储,引起红麻价格上涨,使种植红麻的经济收益大大高于种植其他作物。在价值规律诱导下,红麻种植大面积扩大,造成1985年的红麻生产过剩,红麻价格暴跌,使大批麻农陷入困境。
1988年10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李耀锋
<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和商品生产者地位,从此,农民冲出只准种田不能做工、经商的禁区,进入第二、三产业,推动了农村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使农民自觉遵循价值规律进行商品生产。但是,由于市场的缺陷,决定了在社会供需规模上无法自觉利用价值规律,农民只能听任价值规律的盲目统治,导致宏观经济中出现一些问题。 首先是农产品供需总量严重失衡。主要是非农产业发展引起对农产品需求量呈扩张趋势,并明显表现出超前特征。农产品中,粮食供给量出现绝对下降和徘徊,特别是生猪、糖料出现短缺等,使农产品供求出现难以弥合的断裂带。
1988年10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祝盛业
<正>1.更新观念,统一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思想认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在全市召开了研讨会,市直各部门和各界专家学者就青岛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问题发表了意见,使大家深化了对外向型经济的认识。在今年贯彻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中,我们又走出去,南下北上,学习兄弟省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先进经验,开阔眼界,增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信心和紧迫感。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使我们逐步认识到,要发展外向
1988年10期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杨德仁
<正>目前在全国推行全民所有制企业承包经营中,属于发包方与承包方的关系方面,我认为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一)发包方不应身出多门 企业要实行承包经营,自然要有发包方与承包方。所谓发包方是指企业的资产所有者;所谓承包方是指根据承发包条件所聘定的企业厂长(经理)。承包方的企业厂长(经理)只要具备了国家规定的厂长(经理)条件,其人选可以来自四面八方,甚至五湖四海,那么,发包方又是谁呢?尤其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资产为国家所有,应由谁以国有资产者的身份来扮演发包方?
1988年10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 朱乐尧
<正>企业承包责任制是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关系、充分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的一种有效形式。但是,随着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的拓展,从宏观计划管理角度看,也产生出了一些新的问题。突出的表现是: (一)发包主体和计划主体不统一,计划和承包两层皮。目前,按现行管理体制,企业承包由企业主管部门进行发包并实施相应的管理,而企业的有关计划指标则由政府计划部门负责制定和下达。这样一来,对于政府的职能部门来说,管计划的只管计划,管承包的只管承包,于是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对承包企业的管理行为与政策不统一。
1988年10期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王世良
<正>企业改革的中心是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由过去被动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和生产任务,逐步转变为自己确定发展企业的方向和目标。实现自己的经营和发展方针。因此,企业必须学会依靠自己的能力管理好企业,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学会在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的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者和经营集团对本企业现状和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环境,市场对本企业产品的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长远的打算,最大程度发扬自己的优势。也就是说要有一个既切合实际又符合社会客观发展需要的长期经营管理目标,这就是企业的中长期计划。
1988年10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罗超华
<正>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一种可以跨越不同成份的经济股份制经济,近几年来,在湖南攸县农村蓬勃兴起,并且在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浪潮中起着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 一、股份制经济的形成及模式 攸县农村股份制经济开始于农村实行大包干后的1983年。现在全县有股份制企业699家,约占全县乡镇企业总数的28.6%,股份制林场360个,约占全县林场总数的92.3%。纵观整个过程,大体可分为萌芽——形成——发展这样三个阶段。
1988年10期 32-3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冯文英
,钟彦彪
,王伟
<正>最近,我们到北京、天津、山东,对毛纺行业作了调查,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毛纺行业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突出的表现是:能力过大,原料紧缺,价格暴涨,使曾经是盈利大户的毛纺业,正在滑向全行业亏损的边缘。 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六五”期间,我国毛纺能力象变魔术一样盲目发展,从1980年的60万锭猛增到1987年的199万锭,已大大超过1990年的规划数175万锭。最快的是江苏和山东,江苏从1980年的8.2万锭增加到1987年的47.2万锭,增长5倍;山东从1980年的1.9万锭,增加到
1988年10期 34-3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蒋志刚,单欣红
<正>今年1—7月,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增长28%,增加321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220亿元,分别超过1985、1986年同期的增加额。比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失控的1986年同期还要多51亿元。商业流动资金贷款增长22%,增加43亿元,比去年同期少下降211亿元,并且比1985、1986年分别少下降105亿元和174亿元。 流动资金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 第一,工业生产的高速增长和持续旺销,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增大。今年1—7月,工业产值增长16.9%,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25.6%,是近年来增长较快的一年。这么高的增长速度,从宏观上要求流动资金规模扩大,支持工业生产和经营的周转。
1988年10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正>九月一日至三日,经国家计委领导批准,本刊编辑部在陕西省临潼县召开了征订发行工作会议。会议对一年来的征订发作工作,作了系统总结,并对做好明年的征订发行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计委周之英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 会议认为,在经费减少,报刊众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1988年《中国计划管理》的发行量与去年相差不多,基本保持稳定,说明征订工作是很有成绩的。征订发行成绩突出的省有江苏、浙江、河南。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较好的有,上海市、沈阳市、广州市。以上六个省市征订发行量约
1988年10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 刘绪言
<正>最近几年,徐州组织高能耗产品生产向能源比较富裕的西部省区转移,取得了明显效果。 这项工作开始于1984年。采取的形式主要有: (-)输出技术换回产品。当时,由于轻工、 纺织、塑料加工工业迅速发展,对氯、碱、塑料原料的需求量猛增。而这些化工原料的生产厂徐州电解化工厂由于供电制约发展有困难。在就地发展无望的情况下,
1988年10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邹贻谋
<正>为了进一步转变计划观念和职能,加快计划体制改革的步伐,湖南省在八月中旬召开了全省计划体制改革工作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省、地、市、县计委主任及有关方面人员190人。会上,学习了党的十三大和全国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文件中有关计划体制改革的论述,介绍了改革的经验,并讨论研究了今后计划体制改革的方向。陈邦柱副省长在会议上指出:在新形势下,计划工作的职能、内容、形式、方法和程序等方面要进行相应转变,计划工作要建立在商品交换
1988年10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正>从上表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最多的国家是美国41854.9亿美元,其次是日本19556.5亿美元,西德8919.6亿美元,以下依次为法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中国、西班牙等。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是瑞士17680美元,第二是美国17480美元,第三是挪威15400美元,中国310美元,居世界第86位。世界银行材料未包括苏联和东欧国家。估计苏联国民生产总值20000亿美元,略高于日本,相当美国的一半。
1988年10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本期数据